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39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手术切除丘脑胶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丘脑胶质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以其中采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的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显微切除丘脑胶质瘤的3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另外30例采用常规手术切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和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肿瘤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次全切除率及部分切除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0.0%)显著低于对照组(53.3%)(P0.05)。结论:与常规手术相比,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丘脑胶质瘤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显著提高丘脑肿瘤全切除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2.
目的:比较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与药物保守治疗对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及对患者肝肾功能、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入院后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研究组应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观察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再次手术或介入率以及治疗前、治疗2周后肝肾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再次手术或介入率为2.94%,低于对照组的22.58%(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胱抑素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γ-干扰素(INF-γ)、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36个月,随访12个月时两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00.00%和80.65%,随访36个月时两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91.18%和29.03%,经Log Rank分析显示,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肝肾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患者近中期随访生存率较高,其效果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祛痰通阳汤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正常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祛痰通阳汤低、中、高剂量六组。为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除正常组外的五组大鼠均以2ml/kg给予阿霉素腹腔,一周1次,共6周。注射造模成功后次日进行灌胃给予对应的不同药物,连续给药治疗四周后,应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脑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称重计算心脏质量指数并采用投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结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检测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 (epoxy chloropro-pane Kelch sample related protein-1,Keap1)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factor 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 2,Nrf2)mRNA的表达。结果:1.电镜结果显示:正常组肌丝排列规则,肌节结构清晰,心肌细胞线粒体清晰且形态正常;细胞核发育良好,无空泡以及集块现象。模型组肌原纤维排列紊乱,心肌细胞线粒体形态异常,排列不齐,增生明显,有空泡现象形成。卡托普利组及祛痰通阳汤高剂量组电镜肌原纤维排列基本整齐,线粒体未见明显肿胀,线粒体嵴密集,优于中药低剂量组及中剂量组。2.卡托普利组、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血浆BNP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3.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心脏质量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4.卡托普利组及祛痰通阳汤高剂量组心肌组织Keap1 m 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卡托普利组及祛痰通阳汤高剂量组心肌组织Nrf2 m RNA表达与模型组的相比显著提高(P0.05)。结论:高剂量祛痰通阳汤可显著减轻慢性心衰大鼠的心肌损伤,可能与抑制Keap1 m RNA的表达及增强Nrf2 m RNA表达,进而抗心肌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4.
马缨丹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已扩散至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并严重威胁入侵地本地植物的生长。马缨丹因具有观赏价值而被我国大量引进,但由于疏于管理,发展成为入侵杂草,对我国农业、畜牧业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目前对马缨丹的入侵机制还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本文从马缨丹的生物学特性、入侵机制、生态学效应、防治与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其研究进展,以期为马缨丹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马缨丹成功入侵的关键因素源于其独特的生物学性征;对农林业造成的危害的原因主要为它的化感作用;马缨丹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马缨丹在防虫除虫、污染修复、药用价值等方面有所应用。此外,分析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后发现,今后应加强马缨丹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机制、应用潜力、防治方法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35.
Complementary DNAs encoding two types of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The type 1 (Bmacel) and type 2 (Bmace2) ORFs are 2052 and 1917 bp in length, respectively. Both the complete ORFs of the Bmaces and C- terminal truncated forms were recombined into the Bacmid baculovirus vector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polyhedrin promoter and expressed in Trichoplusia ni (Tn-5B 1-4) cells. The resulting products exhibited ACHE activity and glycosylation of the expressed proteins. An inhibition assay indicated that the ace2-type enzyme was more sensitive than the acel-type enzyme to inhibition by eserine and paraoxon.  相似文献   
36.
曹永红  刘涛  商文静  秦君  胡小平 《菌物学报》2022,41(12):1980-1991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是一种土传性植物病原真菌,可侵染660多种植物,引发黄萎病。微菌核是大丽轮枝菌在侵染后期形成的特殊休眠结构,可在土壤中存活14年,是黄萎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本研究在前期大丽轮枝菌萌发与休眠微菌核转录组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微菌核休眠状态高表达的VdToxD1VdToxD3基因进行功能研究。结果发现,VdToxD1VdToxD3敲除突变体菌株的微菌核萌发率分别为87.3%和86.0%,显著高于野生型菌株的64.0%;负调控微菌核萌发的转录因子VdCrz1与VdToxD1上游的-937 bp到-349 bp中的特定基序结合,与VdToxD3上游的-752 bp到-496 bp中的特定基序结合,结合位点均位于2个基因的启动子区。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清分泌型卷曲蛋白5(SFRP5)、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I)水平与血脂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09例CHD患者(CHD组),根据冠心病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35例),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轻度病变组(≤20分,42例)、中度病变组(21~40分,44例)和重度病变组(>40分,23例),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为正常的53例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SFRP5、FGF21、IGF-I、血脂水平,分析血清SFRP5、FGF21、IGF-I与血脂和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类型、不同冠脉病变程度CHD患者的血清SFRP5、FGF21、IGF-I、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TC、TG、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FRP5、FGF21、IGF-I水平的差异比较中,UA组低于SAP组,AMI组又低于UA组,中度病变组低于轻度病变组,重度病变组又低于中度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C、LDL-C水平的差异比较中,UA组高于SAP组,AMI组又高于UA组,中度病变组高于轻度病变组,重度病变组又高于中度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AP组、UA组、AMI组之间两两比较以及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重度病变组之间两两比较的血清TG、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FRP5、FGF21、IGF-I水平与TC、LDL-C、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CHD患者血清SFRP5、FGF21、IGF-I水平均降低,且与血脂水平增高以及CHD病变程度加重均有关。  相似文献   
38.
该研究以黄瓜品种‘中农18号’、南瓜砧木品种‘京欣砧5号’为试验材料,以南瓜自根苗(P)和去除1片子叶及生长点的南瓜苗( /P)为对照,采用单子叶贴接法进行黄瓜/南瓜异体嫁接(C/P)和南瓜/南瓜自体嫁接(P/P),测定嫁接后砧木子叶形态指标和淀粉代谢的动态变化,分析嫁接后去除砧木子叶对嫁接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揭示砧木子叶淀粉代谢在黄瓜嫁接苗生长中的作用,为黄瓜嫁接苗的壮苗培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贴接后,C/P、P/P和 /P砧木子叶鲜质量和面积显著增大,且增加量依次递减,表现为 /P > C/P > P/P > P。(2)贴接后,C/P和P/P砧木子叶中淀粉含量在嫁接后0~3 d时降低,之后迅速升高,至嫁接后13 d再次逐渐降低,且C/P砧木子叶淀粉含量及其淀粉分支酶(SBE)和水解酶(β AL)活性均显著高于P/P。(3)在嫁接后0~10 d 去除砧木子叶可显著抑制C/P嫁接苗接穗和根系生长,减弱根系活力,同时降低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及其CWINHXK基因表达水平,并以嫁接后0 d 去除砧木子叶的抑制效果最显著。研究表明,黄瓜C/P单子叶贴接苗中,砧木子叶作为贮存器官,在幼苗生长早期以淀粉形式储存光合产物,之后淀粉水解成单糖为嫁接苗接穗和根系快速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相似文献   
39.
植物功能性状可以反映植物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策略。该文以芒萁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比较了3种微地形(沟脊、沟壁、沟底)中环境因子和芒萁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分析了芒萁对浅沟微地形的响应及其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芒萁叶片功能性状的总体变异程度在0.05~0.47之间,叶厚和叶面积均表现为沟底>沟壁>沟脊(P<0.05),沟壁的叶氮含量显著高于沟脊和沟底,沟脊的叶磷含量显著低于沟壁和沟底,比叶面积和叶碳含量在3种微地形间均无显著差异。(2)沟脊的芒萁通过减小叶面积来降低水分散失进行自我保护,沟壁的芒萁通过增加叶氮含量来提高叶片光合速率而促进生长,沟底的芒萁通过增大叶面积来提高光捕获能力而促进生长。综上结果认为,土壤养分和温湿条件的差异,促使芒萁通过调节营养物质含量和改变叶片形态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相似文献   
40.
众所周知,固着生长的植物经常受到环境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威胁。所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必须将多样的环境信号整合到其发育过程中,以实现适应性形态的发生和代谢途径的精确调控,最终使植物完成整个生长周期。研究显示,苯丙烷代谢作为植物重要的次级代谢途径之一,其代谢产物,例如木质素、孢粉素、花青素和有机酸等,在调控植物适应性生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特别是在药用植物中,苯丙烷代谢还与众多药用活性成分的合成息息相关,几乎所有包含苯丙烷骨架的天然药效成分均由苯丙烷代谢途径直接或间接合成,例如黄酮类、萜类和酚类等。此外,经苯丙烷代谢途径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还能由植物根系外泌到周际土壤中,通过改变根系微生物的菌群生态,而影响植物生长和抵抗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能力。同时,苯丙烷代谢介导的这种植物-微生物互作也与药用植物的道地品质密不可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苯丙烷代谢途径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对该代谢途径中代谢产物的生理功能及表达调控机制进行了介绍,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药用植物苯丙烷代谢与药材性状之间的潜在关系,旨在指导优良中草药的遗传育种,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